在养老服务转型过程中,标准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以服务质量评价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业服务测评与认证工作亦逐步推开。参照《养老服务认证技术导则》(RB/T公司的《养老机构服务认证技术规范》将养老机构服务认证评价指标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即“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过程控制”“服务绩效”。
以及“组织管理”“设施环境”“人力资源”“安全保障”“服务准备”“服务实施”“服务改进”“品牌效益”“经济社会效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特别是今后几年,我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未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过“古稀之年”。
普遍家庭形成“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结构。这一茬老人中,将不可避免的成批出现无法再享受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半失能、失能、失智者,形成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养老服务工作的真正落地,迫在眉睫。十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但同社会实际需求相比,存在巨大距离。
目前,政府投资的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稀缺,大量普通家庭老人难以进入;民办养老机构费用奇高,绝大多数老人不敢进入。多数养老机构管理不规范,惨淡经营,住养人员意见多。不少社区虽成立了居家养老中心,但因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没有经费,多数工作流于形式,国务院要求养老工作以”社区为依托”实际成为一句空话。
严格地讲,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尚未落到实处。绝大多数老人都在忧虑:一旦生活不能自理,怎么办!当前,如何实现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选择什么路径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事业落到实处?经近两年的调研与思考、对国内外各种养老方式进行反复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应抓紧建立服务型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养老体系。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养老服务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国是一人口大国,又过早地进入老年社会。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据2016年10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