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信息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便利了每个人的生活,也悄悄侵犯了每个人的隐私。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但难免会有漏鱼。作为普通用户,我们应该采取主动。
你可以从你周围的事物开始,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windows10。作为在世界上占有较高份额的Windows 10,
它也有收集用户隐私的未知行为,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大努力减少隐私泄露的可能性。
实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事实上很多用户就是这么做的。当然,其中部分用户知晓互联网应用收集了部分隐私数据,
为了继续使用其服务不得已被迫授权;更多的用户根本不清楚被收集了哪些隐私数据以及它们被用来干什么,
甚至不知道隐私政策在哪、是什么。之这个言论激起民愤,主要还是百度的口碑近年来每况愈下所致。
大家不自觉的联想到百度的负面新闻上,或者联想到国内绝大多数应用“不授权不给用”的霸王条款。
个人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不匹配,
加上国外Zestfinance等机构证明了利用替代数据进行风控的可行性,使得大数据风控作为央行征信体系的补充,
几年之内迅速发展,衍生出各类黑灰产,在《网络安全法》及两高司法解释发布之前,很多数据已经在市场上流通
数据堂等公司被立案之后,行业才逐步往合规方向发展。随后,我们看到八家准个人征信牌照变成一张,
相关隐私保护法规密集出台(近期《个人金融信息(数据)保护试行办法》初稿也在征求意见了),
官方数据接口(如学信等)逐渐收紧,以及近的爬虫供应商处在风口浪尖。法规在逐渐完善,
用户在基本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需求被满足了之后,隐私保护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这意味着,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数据已经在互联网上留有记录。当然,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
更多的人在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信息已经被各类智能家电、公共摄像头、智能医疗器械等等采集,
并且被加工后用于产品升级和营销。个人信息数字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便是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愈发严重。
根据Gemalto《2018上半年数据泄露水平指数报告》,2018年上半年全球数据泄露总量为45亿条,
比2017年同期增加133%,泄露事件的总数相比去年反而下降了,说明每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
[1]尤其是还发生了Facebook-剑桥分析这样影响重大的泄露事件,给全球的数据安全行业敲响了警钟。